原文:http://daili.360proxy.com/?p=195
on GFW BLOG(功夫网与翻墙): http://www.chinagfw.org/2012/05/mzzyx-glyper-proxy.html
来自: 白板报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2日, 已有 2 人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有多火?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很多跟我一样平常不看央视的朋友,一到晚上10点40分就巴巴地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著名“扫街嘴”、央视总编导陈晓卿带来的午夜盛宴。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美食纪录片,但能够系统全面、多角度、多人物地讲述食物的故事,让这么通俗的题材用如此贴近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确实是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创新。那种关注美食背后劳动者的平民视角,使这部拍给“吃货”看的片子有了几分悯农情怀。很多人坦陈,看完前两集,不仅流了口水,而且落了泪。
然而,随着这部片子的持续播出,人们对内容和手法的争议逐渐多了起来。
首先,是片中的硬伤,比如:解说词说的是冬笋,但画面给出的是春笋。解说词说“冰层以下的水温是零下4度”,而事实上,中学物理就讲过液态水的温度不可能低于0度。还有,片中说“秋天,金色的小麦”也引起了网友的争议,因为中国大部分地方的小麦都是夏天成熟、夏天收割的。
其次,围绕片中美食的取材,也引发地域争议。网友认为,由于总编导是安徽人,片中刻意抬高了徽州菜肴的地位,对江浙、云南、广东美食情有独钟,却很少提及八大菜系中的鲁菜,对于中华文明发祥地河南的豫菜、口味独特的闵菜、赣菜等更是只字未提。
还有,很多人对解说词也有非议,觉得过于“文青”,屡屡出现“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这样的句子。更有人称之为“舌尖体”,就是有话不好好说,滥用形容词和副词,把一个简单句变成绵长复杂句。例如片中说:“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嘉兴人的一天是从粽子开始的”。
通过阅读《舌尖上的中国》的总文案,发现这部片子的最大的问题出在结构上。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与第七集“我们的田野”,讲的都是自然的土产,主题重复了。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与第四集“时间的味道”,都讲食物的加工储存,也完全可以合并。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主题还算明确,但叙述过于零散。只有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最清楚、紧凑,但遗憾的是,结尾部分没完没了地拍一个摄像师家中包饺子,不但有夹带私货之嫌,而且让这一集显得虎头蛇尾。
平心而论,短短七集、六个多小时,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美食文化,都讲清楚,即使让BBC,Discovery来拍,也勉为其难。因此,《舌尖上的中国》采取了一个讨巧的办法,靠一个个段子取胜。段子的人物都有名有姓,采取同期声录音,增加其真实性。如果所有的段子都像卖黄馍馍、挖藕、做禾花鱼、蒸整猪、切豆腐丝、房顶种菜那样就好了,可惜没有做到。
另外这部片子还暴露了一些国内电视片的通病,不够精益求精,有时得过且过,靠小聪明、小细节、小亮点取胜,用上海话说,有一点捣浆糊。
看完第一集,我就被查干湖冰上捕鱼的画面震撼到了。我发了一条微博:“如果剧组派摄像到冰层下面捕捉一组收网镜头就更牛了。”这个要求并不过分,BBC纪录片《南太平洋》,为了拍摄捕获金枪鱼的镜头,就派摄影师到水下跟金枪鱼群一起游。况且,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对水下摄像机进行遥控,而不必真的派人下水。后来,经过多名网友的证实,我才知道,这组画面并非本片原创,而是直接剪自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属一鱼多吃型。随后,我查证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全文案,发现第一集里的文案里确实没有查干湖的桥段,应该是后期制作的时候补进去的。还有第七集中獐子岛渔民潜水捕捞的镜头,与海底生物世界的镜头交叉剪辑,但从水的清冽程度、光照强度,一看就知道,这些美丽的画面是从别的片子里剪来的。
我觉得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算是瑕不掩瑜。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遗憾是回避了投射在食物上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从片中看得出,中国近海、河流、湖泊的水都浑浊不堪,这是环境污染的结果。正如财新网采访一位水资源专家时所说,“北方有河皆干,南方有河皆污。”食品安全问题,可以用推特网友@cnsms的一段话来概括:
“冬天来了,当我国东南的南京人民用蓝矾为韭菜保鲜时,华北平原上河北阜城的人民正忙着把旧皮鞋做成胶囊。不远的石家庄,人们用苏丹红加工出红心鸭蛋。山东省的人民喜欢在白菜中加甲醛,辽宁省的人民则喜欢在豆芽里加一些亚硝酸钠。而全国范围内,美味的地沟油正风靡神州大地。”
《舌尖上的中国》第最后一集,编导对着北京市民贵春家屋顶的小菜园抒情了十来分钟,“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全然忘记了,在北京,有个自己的住处已是天赐,有个种菜的屋顶,那简直是中了头奖。房顶这一抹绿色在一片灰天灰地中显得格外苦涩,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把特殊当一般,把一般当特殊,在拍摄诱人的舌尖上的中国的同时,没有触及刀尖上的中国,这使得这部纪录片难以长时间停留在人们的心尖。
正在使用他们的美国免费、高速、无限制VPN,速度非常快,很爽的,看Youtube不卡,Twitter、Facebook给力。【有免费和收费版,看你自己怎么选择了,免费的就已经很洋气了,哈哈】
注册地址:http://goy2.com/go/vpncup.html
他们的VPN支持多种方式就像我标题里说的那样,全面支持WindowsXP/7、安卓、Ubuntu、iMac、iPhone!至于怎么设置使用,可以注册后看到顶部上的设置指南,具体就不说了,反正很简单。
输入信息时可以看到有个VPN密码,这不是网页登录密码。登录密码是自动生成,一会提交注册信息后可以在注册邮箱里找到
这个就看你自己的了,然后登录网站开启VPN账户。重要东西都在这里完成:
VPN的地址记住啦,,灰常重要的
这步非常重要,一定要记得开启,不然无法使用!
如果忘记VPN密码,可以在这里重置!
其他东西就靠自己摸索了,,他们的VPN服务非常好,速度快不错,收费VPN价格也很实惠便宜,但是有个问题国内经常河蟹他们的网站,这时大家就得靠翻Qiang访问了!
我以前在微博上分享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每天晚上8点到10点的2个小时”,前段时间在看《要么稳、要么狠、要么滚》,书中提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正好验证了这句话,下面的故事摘自《要么稳、要么狠、要么滚》:
有位职场中的人(职员c)看列这句话时,很订感悟,”并分享给同部门的朋友(职员B)。
第一、二个月,他每天晚上花大约2~3个小时的时问,仔细阅读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教科书;
第三、四个月,他报名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从网络上和公司人力资料源部的同事、主管那里总结了很多经验和现实问题,并最终顺利通过考试;
第五、六个月他转到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薪水提高了50%;
第六个月后他成功跳槽了,到一家小公司做了人力资源主管,薪水比之翻了一倍多。
在这六个月当中’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看书、研究、总结,六个月后,他自己的职场生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从一个普通的职员变为一个公司的HR主管。
看看这二个人的对比:
时间 | 职员C | 职员B | ||||
第一、二个月 | 读书 | 职员 | 薪水2000元 | 看电视、新闻 | 职员 | 薪水2000 元 |
第三、四个月 | 读书 | 职员 | 薪水2000元 | 玩游戏 职员 | 职员 | 薪水2000 元 |
第五、六个月 | 读书 | 高级职员 | 薪水3000元 | 聚会、逛街 | 职员 | 薪水2000 元 |
第六个月后 | 读书 | HR主管 | 薪水6000元 | 看小说、电影 | 职员 | 薪水2000 元 |
在这里说明下,这不是一个随意杜撰的故事,是现实中真实的事情。当然,主人公不是我,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他做HR主管的公司还是我推荐的,通常努力的人的周围,愿意帮助他的人也会相对多一些(职场规律)。
同时在这里我需要澄清一下,本人并没有贬低职员B的意思,职员B的这6个月晚上的活动符合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什么错。
(曾经当本人默默学习某项小技能的时候,经常以此与身边的同事比较,为此心里不由地常常悄悄偷笑。如果你留意下,不知道你身边的同事是否有偷偷地看着你笑呢?)
———————————————————————————————————————————————–
看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什么想法,想一想你每天花上2个小时去实现你的梦想了吗?
不要总去抱怨没有时间,时间就象乳沟一样,挤一挤总是会有了。
转载本站文件请保留原始链接。
我现在经常在微博上出现,欢迎大家利用微博和豆瓣来提问,我尽量找时间来回复,如果没有马上回复是因为时间关系,请耐心等待一下。
如果你觉得我分享的东西不错,请关注我:1、新浪 2、豆瓣 3、腾迅 4、Twitter 5、知乎
如果你对思维导图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另一个Blog,http://www.write.org.cn 已经提供了100多本图书的思维导图源文件下载,欢迎访问和定阅。
发现本Blog在国内的部分城市无法访问,请用RSS或邮件进行定阅,便于阅读。
读书笔记:
RSS地址: http://feed.write.org.cn Web: http://www.write.org.cn QQ邮箱请点击
战隼的学习探索:
RSS地址: http://feed.read.org.cn Web: http://www.read.org.cn QQ邮箱请点击
您可能也喜欢: |
![]() |
![]() |
![]() |
![]()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