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4日星期日

日本刀的制造过程

日本刀的制造过程

来自: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 FeedzShare  www.ruanyifeng.com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3日,  已有 13 人推荐


日本刀是日本的象征,以优美锋利而著称。

它是钢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也就是说,至少在900年前,日本人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可以制造出一流的钢铁兵器。

但是那个时候,日本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冶炼技术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呢?

美国的日本刀爱好者Jesus Hernandez,对这个问题很好奇。他决定在自己家里,使用古代日本人的方法,打造一把日本刀,看看能达到怎样的水平。

他把整个过程拍成了照片,放到网上。图文并茂,读来非常增长见识。下面就是我的翻译。

============================================

日本刀的制造过程

作者:Jesus Hernandez

翻译:阮一峰


1.

首先,准备一些木炭。它们是炼钢过程中的炉内燃料,以及碳元素的来源。

2.

原料还有红色的氧化铁矿砂。

3.

熔炉的示意图。为了装卸方便,分成了三截。

4.

熔炉采用水泥和沙子制造。

5.

下部是进风口,用来输送空气。

6.

组装完成后的熔炉实物。

7.

炼钢时,首先用煤气进行加热。

8.

为了提高热效率,熔炉外面裹一层防热毯。一个小时之后,测温计显示炉内温度已经达到了1000华氏度,并在继续上升。

9.

不久,炉口冒出了熊熊火焰。

10.

两个小时之后,炉内开始爆出火星。

11.

大约四个小时之后,熄灭熔炉。冷却后打开,炉内堆满矿渣。

12.

去除矿渣后,紧贴炉壁的一层就是炼钢得到的钢渣。

13.

将钢渣取下。

14.

剖开后就可以看到钢了。

15.

钢截面的特写。

16.

将所有的钢渣收集起来。

17.

送到火炉内,让它们融合成一块。

18.

将融合在一起的钢,压制成钢块。

19.

压制的过程。

20.

压制成型的钢胚。

21.

将钢胚进一步做成钢条。

22.

钢条加热。

23.

取出烧红的钢条。

24.

对钢条进行锻造。

25.

初步做出刀的形状。

26.

查看钢条的表面。

27.

再一次送入炉内。

28.

打造出刀锋。

29.

初步完成的成品。

30.

刀的表面抹上特制的泥浆。

31.

做出花纹。

32.

进行高温烘烤。

33.

刀身上就出现了花纹。

34.

对刀进行磨光。

35.

磨光后的刀身。

36.

用竹子制作刀鞘。

37.

做好的刀鞘。

38.

对刀进行抛光。

39.

刀身的花纹依稀可见。

40.

最后的成品。

(完)

文档信息



on FeedzShare: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07/making_of_a_katana.html

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

公司副总推荐的书单,我开始膜拜他了

公司副总推荐的书单,我开始膜拜他了

来自: 草榴社區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2日,  已有 2 人推荐


各位同事:

    最近大家都有购书的需求,我结合最近收集到的信息推荐一些好书给大家,这其中的少部分书我看过,很是不错,所以我对这些书单还是有着相当的信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查理·芒格的 推荐书单(查理芒格是谁不用多说吧,这个书单是长期推荐,其中5本左右基本我看过,感觉收获很大,对开拓视野帮助很大,对于我们这种中国传统教育下的人很 有帮助):共19本书,只有4本目前尚无中译本,而其他15本都有了中译本,并且有的书还有多种版本。以下就是芒格荐书的清单:

    1、《深奥的简洁:让混沌和复杂归于有序》(Deep Simplicity:Bringing Order to Chaos and Complexity),作者约翰·葛瑞宾(John Gribbin)。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张宪润译。这是一本涵盖了蝴蝶效应、盖娅理论,以及各种关于混沌与复杂概念的图书。在这本充满智慧 和启发性的书中,作者向我们说明:复杂,其实很简单;即使是看来完全随机的行为深处,也只是遵从简单的因果规律。

    2、《泥鸽靶:华尔街高等金融实录》(FIASCO:The Inside Story of a Wall Street Trader),中译本书名为《诚信的背后》,弗兰克·帕特诺伊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出版,邵琰译。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华尔街著名投资 银行摩根士丹利,是怎样把一个耶鲁法学院的高才生,培养成了一名商场上的“射击手”的故事。
    3、《冰河世纪》(Ice Age),作者约翰·葛瑞宾和玛丽·葛瑞宾(John & Mary Gribbin),目前尚无中译本。

    4、《苏格兰人如何发明现代世界:西欧最穷的国家如何创造了世界》(How the Scots Invented theModern World:The True Story of How Western Europe’s Poorest Nation Created Our World and everything in It),作者亚瑟·赫尔曼(Arthur Herman),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韩文正译。这本书解说了苏格兰奇迹:十七世纪末的苏格兰还是欧洲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但 却在十八世纪中期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出现了休谟、亚当·斯密、史考特爵士以及瓦特等大师巨匠。这不仅使苏格兰人成为大不列颠的中流砥柱,而且其文明成就远 飚欧洲之外,启动了世界朝现代文明的转向。

    5、《我的生活方式》(Models of My Life),作者郝柏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目前尚无中译本。
    6、《温度,决定一切》(A Matter of Degree:What Temperature Reveals Abou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Our Species, Planet, and Universe),作者基诺·沙格瑞(Gino Segre)。台湾天下远见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出版,田静如译。这本书提供了我们所能想像得到“关于温度的一切”。作者认为,温度决定一切。在本书 中,他“借助温度的测量,来探访科学的多面性”。而我们读到最后一章时,确也真能体会到他“希望能夠用温度当做指引,探索一些过去与现在伟大科学观念”的 企图。

    7、《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作者约瑟夫·弗雷泽·沃(Joseph Frazier Wall),目前尚无中译本。

    8、《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Germs, and Steel: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作者贾德·M·戴蒙(Jared M Diamond)。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谢延光译。作者运用他在生物学及人类学多年基础研究的认知,对地球七百万年人类的进化,和过去一万三千 年来社会的演进,企图把全球各地区、各族群纳入回溯性的推想,来研析人类史的轨迹并探讨社会的命运。作者还著有《第三种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The Third Chimpanzee by Jared Diamond),海南出版社 2004年出版; 王道还译。如果说《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一部人类的自然史,那么这本书则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它以生物地理的人文后果,重新回答卢梭的问题——《人类不平 等的起源》。作者视野壮阔、引人入胜。两书合辑堪称为“人类大历史”。
    9、《影响力》(Influence: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作者罗伯特·B·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目前有两个版本,一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但却有所不同。社科版所翻译的是 2001年出的《影响力》第4版,而人大版所翻译的是1998年出的第3版。与第3版相比,作者在第4版《影响力》中补充了一些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 果,加入了来自政界、娱乐界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最新案例和图片,使内容更加新颖丰富;又对文字作了一些删改和润色,使语言更加精炼流畅。此外,作者还在 第4版中将每一章分成了更多小节,每一节加上了醒目的标题,使全书结构更加清晰明朗,进一步提高了该书的可读性。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 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六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作者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六大 秘笈为我们所用。
  10、《本·.富兰克林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Ben Franklin),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国内有多种中文版本。作者于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前后历时17年。这本书叙述了富兰克林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详尽地介绍 了他创业、奋斗、成功的历程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作为美国青少年的必读书之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   

    11、《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Living within Limits:Ecology Economics and Population Taboos),作者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戴星翼译。作者在本书中集中讨论了人口过剩问发展的观念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我们的地球只有有限的承 载力。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控制人口数量。
    12、《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有两个版本,一是吉林人民出版社,一是科学出版社。作者以娴熟的技巧描述了进化理论的全新发展。它以独特的视角将公众毫无阻碍地带到全 新的、有时却让人误解的生物学领域。
    13、《巨人:洛克菲勒传》(Titan:The Life of John D. Rockefeller, Sr.),作者罗恩·彻诺(Ron Chernow)。中译本书名为《洛克菲勒:一个关于财富的神话》,海南出版社2005年出版,王恩冕译。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亿万富 翁、美国最著名的企业王朝的创建人。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这位富豪的故事,展示了这位实业巨子的全貌。
    14、《国家的穷与富》(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作者大卫·兰德斯(David Landes)。中译本书名为《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门洪华等译。这本书从经济、文化、制度、自然资源、历史传统等方面对国家的兴衰贫富演变作了精湛 而深刻的分析,旁征博引,见解精辟,甫经问世就被西方学界称誉为划时代的《新国富论》,堪与亚当·斯密的经典名著《国富论》相媲美。

    15、《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组合:集中投资策略》(The Warren Buffett Portfolio: Mastering
the Power of the Focus Investment Strategy),作者罗伯特·G·哈格斯特朗(Robert G.Hagstrom)。这是一本大家都很熟悉的书。作者阐释了巴菲特集中投资的核心概念: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 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16、《基因组:一个物种的23章自传》(Genome: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作者马特·里德雷(Matt Ridley)。中译本书名为《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刘菁译。作者通过在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叙述了我们这个物种及其祖先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医学边缘 的历史,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以及首先问题,将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科学里程碑对我们、对我们的孩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17、《毫不退让地赢得谈判——哈佛谈判法》(Getting to Yes:Negotiating Agreement Without Giving In),作者罗杰·费雪(Roger Fisher),威廉·尤里(William Ury)和布鲁斯·帕顿(Bruce Patton)。中译本书名为《谈判力》,中信出版社2007年出版,王燕等译。作者提出了一种“原则谈判方式”。这种谈判方式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寻 求解决方案,强调把人和事分开,着眼于利益而不是立场,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让谈判结果基于某些客观的标准。它既不需要装腔作势,也不需要耍花招,又可 以帮助我们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又不失风度,让我们公平有理的同时又能保护自己不被对方利用。
    18、《三个科学家和他们各自的上帝:在信息时代寻找生命的意义》(Three Scientists and Their Gods:Looking For Meaning in An Age of Information),作者罗伯特·怀特(Robert Wright)。目前尚无中译本。
    19、《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作者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出版,安然译。作者通过亲身的经历,用事实加上逻辑严密的说理,详细阐述了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 环境时,应当如何去发现战略转折点,如何处理好战略转折点,为企业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部分:陶博士29本投资经典书籍名单(也是长期推荐书单,这个书单对于深入理解投资还是很有帮助的,之前有同事提到想看看这方面的书籍,我也只看过其中的5、6本,均是经典之作)

投资哲学类:  
   1、《从牛顿、达尔文到巴匪特:投资的格栅理论》(Latticework:The New Investing),作者:罗伯特.G.汉格斯特龙(Robert G. Hagstrom)。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名为《股票投资的大智慧》(Investing:The Last Liberal Art)。
  
  2、《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The Winning Investment Habits of Warren Buffet & George Soros),作者:马克.泰尔(Mark Tier)。
  
  投资心理学类:
  
  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作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4、《股市心理博弈》(Winning the Mental Game on Wall Street:The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uccessful Investing),作者:约翰.迈吉(John Magee)。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名为《战胜华尔街:成功投资的心理学与哲学》。
  
  投资方法类(基本分析):
  
  5、《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A Book of Practical Counsel),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名为《格雷厄姆投资指南》。
  
  6、《怎样选择成长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作者:菲利普.A.费舍(Philip A. Fisher)。
  
   7、《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s for Corporate America),作者:沃伦.巴菲特、劳伦斯 A.坎宁安(Warren Buffett,Lawrence A. Cunningham)。
  
  8、《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One Up on Wall Street),作者: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Peter Lynch、John Rothchild)。
  
  9、《股市真规则》(The Five Rules for Successful Stock Investing),作者:帕特.多尔西(Pat Dorsey)。
  
  10、《证券分析实践:投资王道》,作者:林森池。
  
  11、《投资者的未来》(The Future for Investors),作者: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J. Siegel)。
  
  投资方法类(技术分析):
  
   12、《以交易为生》(Trading for a Living: Psychology, Trading Tactics, Money Management),作者亚历山大.埃尔德(Alexander Elder)。早期台湾出版的中译本名为《操作生涯不是梦》。
  
  13、《趋势跟踪》(Trend Following),作者:迈克尔.卡沃尔(Michael Covel)。
  
  投资方法类(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相结合):
  
  14、《笑傲股市》(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作者:威廉.欧奈尔(William J.O’Neil)。
  
  投资方法类(同时否定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
  
  15、《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作者:伯顿.麦基尔(Burton Malkiel)。
  
  (其他)投资大师作品:
  
  16、《大投机家》,作者:安德列.科斯托拉尼。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名为《金钱游戏:一个投机者的告白》。
  
  17、《热门商品投资》(Hot Commodities),作者: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
  
  18、《戴维斯王朝》(Davis Dynasty),作者:约翰.罗斯查得(John Rothchild)。
  
  19、《金融炼金术》(The Alchemy of Finance),作者: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
  
  20、《股票作手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作者:爱德温.李费佛(Edwin Lefevre)。
  
  投资史记及综合:
  
  21、《股史风云话投资》(Stocks for the Long Run),作者: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J. Siegel)。
  
  22、《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作者: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23、《投机与骗局》(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and Confusion de Confusiones),编著者:马丁 S. 弗里德森(Martin S. Fridson),原著者:查尔斯.麦凯(Charles Mackay)、约瑟夫.德拉维加(Joseph De La Vega)。
  
  24、《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作者:罗伯特 J.希勒(Robert J.Shiller)。
  
  25、《逆向思考的艺术》(The Art of Contrary Thinking),作者:汉弗莱.尼尔(Humphrey B.neill)。
  
  26、《通向财务自由之路》(Trade your way to financial freedom),作者:范 K.撒普博士(Van K.Tharp)。原书第1版的中译本名为《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27、《魔鬼投资学》(More Than You Know: Finding Financial Wisdom in Unconventional Places),作者:迈克尔.莫布森(Michael J. Mauboussin)。
  
  28、《与天为敌》(Against the Gods),作者:彼得 L.伯恩斯坦(Peter L.Bernstein)。
  
  29、《成事在天》(Fooled by Randomness),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波(Nassim Nicholas Taleb),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取名为《随机致富的傻瓜》。

第三部分:近期在我常去的论坛上收集的一些书单,比较杂,其中绝大部分没看过,但凭这些人口碑还是不错的。

1.《最寒冷的冬天》,大卫?哈伯斯塔姆,重庆出版社。作者写过《出类拔萃之辈》,是美国顶尖记者,本书是描写朝鲜战争的。

2.《经济学的真相:凯恩斯错在哪里》,亨特·刘易斯,东方出版社。《投资大家麦嘉华》中有过介绍。

3.《邓普顿金律:21个成功和快乐之道》,约翰·邓普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英文版出版于1992年。

4.《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布赖恩?卡普兰,上海人民出版社。英国《金融时报》 “2007年度最佳图书(政治类)”。

第一,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柏杨的《资治通鉴》:第三,台大60教授译的《白话史记》。这三套书,可让大家读三个月以上吧。

《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

《大而不倒》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给孩子们推荐的: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共59册)

齐邦媛的《巨流河》(据说章诒和推荐)

袁伟时推荐的:

1.《十月革命——阵痛与震荡》,闻一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2.《并未远去的背影》,王彬彬著,2010年1月,广东人民出版社。
3.《失去的机会》,杨奎松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2010年6月。
4.《许倬云谈话录》,许倬云口述,李怀宇撰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5.聂圣哲著:《旅美小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7月。

最后再说明一下其余和办公相关技能的书其实经典的也很多,不在这里推荐啦,以后会建立流动图书站,由区域统一考虑。



on FeedzShare: http://c1523.uk.to/read.php?tid=561240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杨绛 百年淑子 映月泉清

杨绛 百年淑子 映月泉清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

      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这一家。杨绛拒绝封起阳台:“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1977年春,钱锺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钱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他们家不是一般的朴素啊!”好几位被访者都向记者感叹,钱杨夫妇捐了八百多万元版税给清华的贫寒学子,自己却过着极其简朴的日子: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是钱锺书活着时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

      客厅即书房,中间安放着一张大写字台,钱锺书过去坐这里,他走后杨绛继续在此伏案,坚韧地写出《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近作,年届白寿的她如今仍天天读书,笔耕不辍。

      家里一切都保持钱锺书在世时的旧样。西墙边放着两张沙发,专为接待客人;东、北两排靠墙书柜,实际仅一个书架,且多是工具书;南面一溜明亮的玻璃窗,映出主人的剔透。

      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夏志清称,“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有一对像他俩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

      “钱锺书和杨绛是我最喜欢、最尊敬的一对夫妇!他们的婚姻是最美满的!”听闻记者要写钱杨,素来拒绝媒体的傅聪欣然受访,深情回忆道:“我常常看到他们之间会心地微笑,有种内心的交流无时无刻不在那儿,两人在一起,就是有种默契,又有温柔在,每次看他们我都被感动。我想,看过《干校六记》的人都能感觉到,他们夫妇能够活过来靠的就是这种互相之间的交流: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里面最高层次的人,所以他们的交流不是普通的,还有intellectually(理智上)思想上的高度交流,上升到哲学的美的高度,让人羡慕!”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锺书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这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锺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除了2003年出版的3卷《容安馆札记》,还包括178册外文笔记(共3万4千页),今年6、7月,刚刚整理完的20卷《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将面世,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荷的重担。

      如今,迎着即将到来的百岁生日,她微笑着,倔强着,还在孜孜矻矻地“打扫现场”……

 

半部《红楼梦》加半部《儒林外史》

      求学清华时,杨已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1933)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1934)都受到任课教师朱自清的嘉奖,并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1936年《璐璐》还被林徽因选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

      解放前,杨绛发表的短篇小说《小阳春》被收进《新文学大系》;1978年后,她又创作了《“大笑话”》、《玉人》、《鬼》、《事业》等短篇,后收入1980年出版的《倒影集》。其中,《“大笑话”》和《事业》分量最重、篇幅最长。作品中的陈倩、周默君、陈倚云等都是才智非凡、工作忘我的知识女性典型。后两位老少校长,反映了杨绛青年时代的某些经历,她自己曾任振华女校上海分校校长,换句话说,也当过“行政干部”,尽管她自谦“我不懂政治”。

      早在艰难的抗战时期,中共上海地下党曾在文艺界组织了二十多个职业剧团开展戏剧救亡运动。刚从国外回沪的杨绛,在陈麟瑞(笔名石华父)、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业余创作了四幕剧《称心如意》。此剧在金都大戏院上演,由黄佐临执导,李健吾也粉墨登场扮演剧中一位老翁。杨绛虽是剧坛新手,但“出手不凡,功底深厚,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称心如意》引来阵阵喝彩声”。看过此剧的赵景深在《文坛忆旧》中评议道:“此剧刻画世故人情入微,非女性写不出,而又写得那样细腻周至,不禁大为称赞。”

      此后,杨绛又创作了喜剧《弄假成真》、《游戏人间》及悲剧《风絮》,延续英式戏剧传统,讽刺人性的弱点,幽默人生的悲欢,柯灵赞她“解剖的锋芒含而不露,婉而多讽”。

      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你们都捧钱锺书,我却要捧杨绛!”

      1958年,年已47岁的杨绛下决心“偷空自学西班牙语”,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她无师自通,锲而不舍地完成了这项庞巨的翻译工作。未完译稿历尽磨难,“黑稿子”在“文革”中“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九死一生”,总算逃过劫难。

      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邓小平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

      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向来低调的杨绛,只得接受电视新闻镜头的闪光一照。

      说起翻译,这位大家的第一篇译文还是当年叶公超布置的“作业”。

      清华读研时,杨绛已和钱锺书确立恋爱关系。一次叶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一本英文刊物,让杨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说《新月》要发表此篇译文。她当时心想: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锺书的未婚妻吧?只好迎接“考试”。此前她从未学过、做过翻译,虽在政治系毕业,但对政论一向无兴趣。别说翻译,对她这个姑娘家而言,读这样的文章,难度也可想而知。然而,她硬着头皮交稿时,叶公超却说“很好”。不久,《新月》就发表了她的这篇“处女译文”。

      抗战胜利后,杨绛译自哥尔德斯密(1730-1774)的散文《世界公民》的一段,题为《随铁大少回家》,受到翻译名家傅雷的称赏。解放后她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又受到朱光潜的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文革”后,杨绛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以干校生活为题材的纪实散文,《干校六记》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真情,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先后被译成日、英、法、俄等多国文字,有美国学者称它是“20世纪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部”。

      《六记》的文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1989年2月以其独特的品味荣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在24部获奖作品中名列榜首。面对祝贺,杨绛淡淡笑道:“中国历史上,大凡状元都不是优秀的文学家。”

      对于自己那部描绘解放初思想改造运动中各类知识分子身心历程的长篇小说《洗澡》,杨绛说:“《干校六记》是真人真事,而这本小说完全是假的,没有一个真的人,没有一件真的事,也没有我本人,但是我所写的情况气氛是完全真实的。”

      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作“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 “(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洗澡》中的人物,都是‘儒林’中人。不过最好的一段,许彦成、杜丽琳和姚宓的三角故事,却是吴敬梓写不出来的”。

      一次,舒展和杨绛闲聊,“您到七十多岁拿出一部长篇小说,怪不得夏公要捧您,因为您是文艺领域各种样式的大票友,文、武、昆、乱不挡,生、旦、净、末满来!”

      这一回,杨绛则以其无锡家乡民谚打趣道:“那叫做‘猪头肉,三不精’!”

 

温文尔雅与刚强不屈

      “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锺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

      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

      “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向记者回忆了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文革’初期钱锺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当时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邹荻帆、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杨先生是非常较真的,‘文革’初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把我吓了一跳,也顿生敬重之心;她给钱先生改大字报的事,若是我们肯定说不要贴,但她就会打着电筒去找去修改。”1970年7月,初下干校的张佩芬和杨绛同被分在河南息县,在四人间的“干打垒”小屋中有过半年“联床之谊”,张的印象中,杨绛在干校时少言、自制,相熟后会用她特有的方式“让我们开朗起来”,例如坐在小马扎上轻声叙说家人趣事。

      “我听杨先生讲,她削苹果一刀削到皮不会断,而且薄,所以她爸爸只吃她削的苹果。说到钱先生,杨先生总是嘲笑他生活‘无能’,左右脚穿错鞋,说他下干校‘打前站’时把脏衣物都打包寄给她,诸如此类的。但说到学问,她说自己是钱先生的尾巴。他们俩互相非常尊重,钱先生对她非常崇拜的,从来不说她不好,还说她翻译得比自己好多了。”

      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锺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

      据叶廷芳回忆:“两连在地界上是毗邻的,差距一里左右。我和杨绛都在‘菜园班’,她当时也快六十了,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锺书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到我们这里看他的妻子,我们看到她把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也不坐下来,拆下来看看,聊几句就走了。”

      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依然寡言。据叶说,她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我们当时都叫她杨老太(因为当时有个歌),全所的群众会上,她发言也不多,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文革’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只是有一次,“我们大家都在劳动,凿井、种菜、浇菜……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我就听到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我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他们的女婿王德一,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了。

      1980年,《干校六记》出版,钱锺书写了一段意义深远的“小引”,“我觉得她漏写了一篇,篇名不妨暂定为《运动记愧》”,“一般群众”都得“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

      待《六记》出版后,叶廷芳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当时不光是在那儿写信,我本以为她在写内心的痛苦和独白,但是书里没一个字关于阶级斗争,而且也没写我们这些人的名字。”

      “她就是这么的含蓄,没有一点complain(抱怨),反而更感人,因为没有一句protest(抗议),真是个高贵高尚的灵魂。”采访中说起《六记》,傅聪感慨无限,“79年我第一次回来去北京看他们,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杨绛先生老是嘀咕嘀咕地说‘至少勿要害人’(沪语),她这话重复了很多次,几乎是喃喃自语,里面包含多少辛酸、多少折磨啊!那时‘文革’刚结束,可见在她心里有多深的创伤。”

      李文俊告诉记者:“运动中被人家整的人,杨先生是很同情的,就像郑土生,当时过得很差,他想自杀,她就劝他想开点,还帮他写文章,解决他的困难。”

      “杨先生的笔仿佛既是放大镜,又是望远镜,在洞察那个不幸时代的历史进程,在审视那个荒唐时期的艰难人生。”从郑土生日后的文字中可见其感恩之情,“在她温文尔雅,慈眉善目的外表下,有一颗刚强不屈的心;她有主持正义,不顾自己安危,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胆略和气概。”

 

为默存而“默存”

      风里孤蓬不自由,住应无益况难留。匆匆得晤先忧别,汲汲为欢转兼愁。雪被冰床仍永夜,云阶月地忽新秋。此情徐甲凭传语,成骨成灰恐未休!

      钱锺书的《代拟无题七首》当年是为杨绛的小说人物而作的,据杨说,他原本还不愿意,杨嗔怪道,自己为他《围城》写了白话“歪诗”(苏文纨的雕花沉香骨扇上有首情诗,即杨代笔之作),而今自己的小说要几首典雅情诗,为何不得?“默存无以对,苦思冥搜者匝月,得诗七首掷于余前”,杨一看,“韵味无穷,低徊不已。绝妙好辞,何需小说框架?”为此,她打消了创作念头,“得此空中楼阁,臆测情节,更耐寻味”。

      显然,杨绛在读这些情诗时,发现已不是什么“代拟诗”,而是钱锺书对自己的再度表白,所以也舍不得匀给小说人物了。

      1932年,春,清华古月堂门口,杨绛与钱锺书初见。

      这个书生瘦瘦的,“青布大褂,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没多久,钱就给杨写了信,“约在工字厅见面”。他开口第一句话是:“我没有订婚。”她接口道:“我也并非费孝通的女友。”两下释然。

      就像她母亲所说的:“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钱杨两人此后开始通信,“我们只是互相介绍书,通信用英文。那时清华园内有邮筒,信投入邮筒,立刻送入宿舍,通信极便。他的信很勤,越写越勤,一天一封。”

      学期终了,钱锺书希望杨绛考清华研究院,这样两人便可再同学一年。“他放假就回家了。他走了,我很难受,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

      钱毕业离开后,写了许多信给她,又作了许多情诗,其中有诗句写道:“依娘小妹剧关心,髫辫多情一往深。别后经时无只字,居然惜墨抵兼金。”钱的旧体诗写得文辞典雅,情深意切,可惜杨的回信并不多,她说自己不爱写信,为此他略有抱怨,后来写《围城》,他还念念不忘此事,《围城》里的唐晓芙也不爱写信。

      大约是钱锺书写信写得太勤,其父钱基博看出了端倪,有一回,老先生擅自拆了杨绛的回信,从而对其大加欣赏。大意是,钱锺书形容他一位朋友和女友通信时,每句开头总是“朋友呀”。杨绛不赞成交这种朋友,回信道:“‘毋友不如己者’,我的朋友个个比我强。”老夫子觉得此言“实获我心”,便给杨绛回信,夸她明理懂事,并郑重其事把儿子“托付”给她。

      这以后,钱锺书便由父亲领着,上门正式求亲,两家举办订婚宴,那晚钱穆也在座。两人虽系自由恋爱,结合倒是沿着“父母之名,媒妁之言”老老实实走了一遍程序,1935年7月13日,结婚仪式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婚礼新旧参半:杨家新式,钱家旧式。

      多年后回忆,杨绛还在文中幽默道:“(《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锺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婚后的杨绛,为默存而“默存”,甘于牺牲自己的才学、时间、精力,成就钱锺书的治学和创作。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锺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一生。钱锺书的母亲夸她“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钱锺书对她也恋慕至极,将《写在人生边上》“赠予季康”。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两人“仝存”的样书上,钱又写下浪漫痴语:“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对于从小嗣出的钱而言,这份博大的“三位一体”的情感中或许还包含着一份母性关怀。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锺书织的一件毛衣,钱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我们仨》)只要有书,这对夫妻便能乐在其中。翻译家董衡巽向记者回忆,看小说,杨绛是钱锺书的Taster,“一般是杨先生先看嘛,看得好的再推荐给钱先生再看,要节约钱先生时间。他们阅读的面很广,严肃的书也看,消遣的书也看。他们俩都喜欢英国的当代小说,比如杨先生她推荐我看奥威尔的《1984》、《动物庄园》,你想想‘文革’前推荐我看这种书,那是很有胆量的。”

      曾被朋友们称作小“钱锺书和杨绛”的翻译家夫妇李文俊和张佩芬向记者共同回忆:1973年,听说钱锺书一家遭欺凌搬进了学部办公室,他俩一同前去探望,谁知钱杨对先前发生的不快只字不提。钱取下正使用的英语词典,给李讲解他在书页上下写满的字迹,“杨先生则在房间另一头向我娓娓传授,如何在一间斗室里调和锅碗瓢盆与笔墨纸砚。那情景,恰如江浙人惯说的调侃话:‘螺蛳壳里做道场’。”

      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钱锺书曾如是总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锺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丁伟志回忆道:“钱先生当时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每个菜都是杨先生亲自给他做,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先生一根一根剔掉的。”

      “哎呀,后来不得了了!钱先生在北京医院,女儿钱瑗在西郊,杨先生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毫无思想准备,我想她一定受不了,这个打击太大了啊!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傅聪回忆:“我上次见她,她说最近特别喜欢德沃夏克。在我看来,德沃夏克其实是人情味最重的作曲家。”丁伟志对记者形容道:“你现在看见杨绛会很惊讶,你看她这样高龄,头脑仍是清清楚楚,而且写很小的字,手一点都不抖,走路都不需要人扶,脚步很轻捷。”

      今年2月23日,张佩芬突然接到杨绛一个电话。

      “因为她只懂英文和法文,不通德语,偶尔也会找我帮忙,她把字母念出来,我记下来查,查好后我给她回信,她收到后第二天马上就电话回我道谢。”

      “她有说在写什么吗?”

      “我不敢问她,之前问过,她会不高兴的。《走到人生边上》出版前一两个月,问她写什么,她说还忙着,还在写,不肯说写什么,后来就出版了。”

      “那她请教您的德文是什么内容呢?”

      “像绕口令似的,没什么意义,拆成单独的词语就是单独的意思,猜测不出来;也许她还在翻译,可能是她翻译的书里面碰到的德文词;也可能是她在整理钱先生的笔记。”

      “挺好的。”那通电话中,提及近况,杨绛也只说了这仨字;她的耳朵几乎听不见了,“即使带着助听器也听不见”;小辈们笑称,跟她打电话就是她的“一言堂”,别人问什么她也“答非所问”,所以只能在《走到人生边上》写下“一连串的自问自答”。

      据张佩芬回忆,杨绛所寻德语共18个字母,一口气读完,好似一个拗口的游戏,倘若加以分割,便是3个独立的单词——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

 

(参考:《杨绛文集》《听杨绛谈往事》《我们仨》《钱锺书集》《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等。感谢:叶廷芳、张佩芬、李文俊、丁伟志、傅聪、董衡巽等接受专访;吴学昭提供帮助;实习生王杨卡佳、郁琳参与录音整理)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链接: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1028.html



打喷嚏链接: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6614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喷嚏网: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喷嚏周刊】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on 喷嚏网----阅读、发现和分享:8小时外的健康生活!: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6614